新聞資訊
中國古代化學史6-汞鉛化學
- 分類:新聞中心
- 作者:
- 來源:
- 發(fā)布時間:2024-01-26 15:18
- 訪問量:0
硫化汞
中國古代的煉丹家由丹砂(即硫化汞)升煉水銀,曾取得豐富的經驗。其中由硫磺和水銀再升煉出紅色硫化汞這件事,在化學史上有重大的意義:不僅是一項最早的無機化學合成工藝,而且是用合成方法確定一種物質(丹砂)化學組成的最早范例,也是人類對可逆化學反應認識的開端。葛洪在《抱樸子內篇》中說“丹砂燒之成水銀,積變又還成丹砂”(見彩圖杭州葛嶺的葛洪煉丹井──傳說葛洪煉丹的水源)。這是古代煉丹家對該可逆反應的簡單概括。關于合成丹砂的明確記載,最早見于隋代方士蘇元明《太清石壁記》(現(xiàn)存本為唐人楚澤編)的“太一小還丹方”(圖10《太清石壁記·太一小還丹方》(《道藏》本))。在唐代以后的中國煉丹術著作中“升煉靈砂”仍占重要地位,入明以后稱人工升煉的丹砂為“銀朱”。
氧化汞
它可能是較硫化汞更早制得的人工制品。《神農本草經》說:“水銀……镕 化(加熱)還復為丹。”《黃帝九鼎神丹經》中的“神符”、“柔丹”、“伏丹”都是在土釜中加熱水銀制得。這些“丹”實際上都是紅色氧化汞,當時人們把它誤認作“丹砂”。陶弘景最先明確區(qū)分了這兩種紅色的丹藥。明代以后,氧化汞廣泛用作瘍科藥,稱為“紅升丹”,因為那時是用水銀、硝石、白礬三味混合升煉而成,又稱“三仙丹”。它的純度很高,不含游離水銀。
氯化汞
它的合成是中國古代汞化學中重大成就之一。氯化高汞俗名升汞,中國古代稱為粉霜、霜雪;氯化亞汞俗名甘汞,中國古代稱為輕粉、水銀粉。由于它們都是白色結晶,古時常發(fā)生混淆。中國古代煉丹家很早就將水銀、硫磺(或直接用丹砂)和戎鹽、綠礬(或白礬)一起升煉,以制取甘汞;如配方中再摻入硝石或膽礬,則可制得升汞。大約前者在東漢時先制得,后者在東晉時制得。這兩種人工制品后來都成為重要的藥物,并有多種配方。清代曾把升汞定名為“白降丹”。
白降丹
中國古代的鉛化學
商代的墓葬中發(fā)現(xiàn)有各種鉛器和鉛戈,說明中國當時已會煉制和使用鉛。煉丹術中也常將鉛及其化合物作為實驗對象。
鉛粉
中國最早的人工鉛制劑是鉛粉,即堿式碳酸鉛。鉛粉的出現(xiàn)可能始自殷代,因為當時用鉛器貯酒,低濃度的酒易發(fā)酵變?yōu)橐宜幔宜崤c鉛作用生成的乙酸鉛,在空氣中吸收二氧化碳后,便會沉積出鉛粉。戰(zhàn)國時,鉛粉已普遍用作化妝品?!吨芤讌⑼酢防镎f:“胡粉(即鉛粉)投火中,色壞還為鉛”;《抱樸子·論仙篇》說:“胡粉……是化鉛所作。”這說明漢晉之際對鉛粉與鉛的互變關系已有較多認識。鉛粉自古以來就用作顏料、化妝品和藥物;漢代以后又成為制釉原料和煉丹要藥。
乙酸鉛
中國古時稱作鉛霜,實際上往往是鉛粉制造工藝的第一步產物,所以制得可能較早,但關于它的制備方法的記載則較晚,最早見于唐代問世的一些丹經,稱為“玄白”。鉛霜之名最早見于北宋蘇頌的《圖經本草》。
氧化鉛
金屬鉛在空氣中焙燒即得氧化鉛(PbO),中國古稱黃丹,其色澤金黃,受到早期煉丹家的重視,稱為“玄黃”。若將黃丹以猛火加熱,即變?yōu)殚偌t色的鉛丹(Pb3O4),秦代已用作紅色顏料,因其色紅似丹砂,也被煉丹家視為煉丹大藥。漢末或晉代發(fā)明了用硝石、硫磺和金屬鉛煉制鉛丹的方法,稱為硝黃法,純度較高。《名醫(yī)別錄》對該法已有記載。明代又有改進,采用硝石、礬和金屬鉛合煉的制法,稱為硝礬法,生產效率大為提高。宋代以后,則普遍作為灰吹法煉銀的副產品而取得。
伊川縣德潤昇塑料科技有限公司
地址:河南省洛陽市伊川縣城關鎮(zhèn)李圪垱
電話:18937900365(梁經理)
郵箱:[email protected]
聯(lián)系我們
伊川縣德潤昇塑料科技有限公司
地址:河南省洛陽市伊川縣城關鎮(zhèn)李圪垱
電話:18937900365(梁經理)
郵箱:[email protected]

掃一掃
獲取更多產品信息
快速導航
新聞資訊

掃一掃,查看手機端
樣式
樣式